柳州市总工会搭建职工技术创新平台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
一、案例概述
柳州市总工会创新搭建职工技术创新交流平台,打造沉浸式展示与互动场景,构建起“线上线下融合、展示交流并重、激励参与同步”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新模式。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化服务、强化激励,有效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,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有力支撑,推动形成“创新—成才—引领”的良性循环。
二、针对问题
创新展示形式单一:传统成果展示渠道有限,线上展示互动性不足,难以覆盖多行业职工及创新成果,无法满足职工沉浸式体验需求。
交流转化链条断裂:跨行业技术交流渠道不畅,创新成果缺乏有效转化路径,职工创新思路难以碰撞融合,成果推广应用率偏低。
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:基层职工创新动力不足,技术人才成长通道不够明确,缺乏长效激励与示范引领,创新氛围不够浓厚。
三、主要做法
(一)打造多元化平台,破解展示形式单一问题
升级线上展示场景:在柳州市总工会学习平台开设创新成果展厅,从首届云展示迭代为第二届沉浸式VR展厅,模拟实体环境设置前厅、创新成果厅、创新交流论坛、荣誉厅四大功能区,实现活动介绍、成果展示、互动交流、荣誉呈现等功能一体化。
拓宽成果覆盖领域:聚焦机械制造、汽车、冶金、电力等重点行业,活动集中展示64个经过初选的创新成果,涵盖多领域“卡脖子”难题解决方案与技术突破。
完善互动评选机制:通过VR展厅开发浏览、点赞、分享、答题、抽奖等功能,结合云展数据与专家评审综合评定成果等级,形成“展示—互动—评选”闭环。
(二)构建全链条生态,打通交流转化壁垒
搭建跨行业交流桥梁:在创新交流论坛区围绕重点行业设置专题话题,鼓励职工自由探讨创新思路;同步征集创新难题,邀请工匠劳模提供针对性指导,促进思维碰撞。
畅通成果转化通道:通过现场答辩、技术交流等环节推动创新团队深度对接,助力优秀成果在企业间借鉴应用,解决生产实际问题;举办职工技术创新交流大会,为成果推广搭建线下高端平台。
建立长效激励机制:对获奖成果予以资金奖励,优先推荐参评劳模、工匠和五一劳动奖章;明确“每两年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”机制,强化岗位创新导向。
(三)聚合多方力量,强化人才培育支撑
联动多方资源协同:发挥工会组织协调作用,联合科技、人社、科协等部门,在政策支持、评审指导、项目查新等方面形成合力,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。
引入顶尖示范引领:举办“大国工匠进柳州”活动,邀请高凤林、许启金等大国工匠围绕“技术创新、岗位创造、能力提升、匠心传承”作主题分享,搭建职工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平台。
扩大宣传营造氛围:通过人民网、《工人日报》等权威媒体推广活动经验,借助VR展厅互动数据、大会成果展示等强化社会关注,营造“政企搭台、职工唱戏”的创新氛围。
四、经验启示
平台创新筑基础:以VR技术升级展示形式、以线下大会拓展交流场景,实现线上线下融合,有效扩大创新活动覆盖面与参与度。
机制完善强效能:通过“展示—互动—评选—转化—激励”全链条设计,打通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闭环,提升职工创新获得感。
多方联动聚合力:整合政府、企业、工匠、媒体等多方资源,强化示范引领与氛围营造,为产业工人创新活力激发提供持续动力。